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姜华: GPT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姜华:GPT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

时间:2023-11-16浏览:29设置


2023年11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新闻大学》编辑部主任姜华老师应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邀请,于东部校区文馨楼408会议室给我院师生带来了“广播电视大讲堂”第十二讲“从辛弃疾到GPT: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本次讲座由影传学院董军教授主持,孙宝国院长以及易旭明教授、周韧教授、陆臻副教授、黄劲草副教授、李静老师、倪莉老师等多位老师以及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研究生、广播电视学的本科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

姜华教授以辛弃疾的《水龙吟·昔时曾有佳人》作为开篇,从其字句有“抄袭”之嫌引入了当下面临着“剽窃”问题的ChatGPT。随后基于人类知识生成与人工智能知识“生成”形同而质异这一判断,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1.从知识“生成”方式和知识形态上讲,GPT“生成”的文本,在人类知识生产演变的历史中处于何种位置?2.这种文本的“生成”模式,与人类自身生产的知识有何本质差异?3.在“闯入”知识生产领域之后,GPT将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带来何种影响?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知识生产格局?对人类的未来生产会带来何种社会效应?

针对以上问题,姜华教授首先讲解了人类知识的三种形态。一阶知识是人通过对世界的直接感知与思维活动而形成的,是面向“对象世界”的无中生有;二阶知识相较于一阶知识独创性较少,是知识的变形与改造;三阶知识则是GPT生成的,奠基于信息的“类知识”。具体而言,与人类的知识生产相比,GPT的知识生产是非意向性的、既成的、必然的,其不具备反思性,形式上虽有新颖之感,但内容并无新意。概而言之,虽然GPT的接口越来越多元,但它始终是一种封闭、有边界的系统。

之后,姜华教授阐释了GPT介入知识生产的三个社会效应。其一,GPT模糊了“人类要素”与“非人类要素”的界限;其二,GPT将使人类的知识呈现“杂合”“未完成状态”,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遭遇冲击;其三,GPT可能使人类成为知识生产中的被动接受者,使知识鸿沟进一步加深,甚至改变人的交往方式,使个体陷入信息“孤岛”当中。最后,姜华教授又回到辛弃疾的词中,再次点明GPT与人类知识生产的关键差异所在,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孙宝国院长对姜教授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总结。孙院长认为,姜华教授从人类知识史的角度切入,具有历史纵深感;且讲座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选择的文本极具代表性。热门的学问需要冷峻的思考,姜华教授选择ChatGPT这一当下学界和业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充分体现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社会的关怀,也为我院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和姜华教授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姜老师对相关问题也一一细致地答疑解惑。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里,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