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上午10:00,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教授应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邀请,于东部校区文馨楼五楼会议室给我校师生带来了《当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数字化剧场艺术研究与案例赏析》讲座。本次讲座由周韧教授主持,郑欢教授、王维红老师以及新闻传播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
代晓蓉教授通过一则其艺术作品片段剪辑的短视频作为开场白,让在场师生无不为之震撼。随后,代教授从中西方戏剧发展史概述及案例赏析、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式与观念和数字化艺术剧场作品赏析三部分而展开具体内容讲述。
首先,代晓蓉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把模仿、表演、观看这三种本能与欲望表现出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她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为了娱乐。这娱乐包括肉体上高的快感和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欣喜、满足感等;第二,有所寄托。这寄托,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中是不同的。或者是个人意志,或者是族群的期望,或者是宗教的理想,或者是政治的需求等。”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戏剧的本质和特征,代晓蓉教授从艺术言说的方式、艺术的构成方式、艺术的运作流程、艺术的传播方式等多角度展开了论述。并通过国内外戏剧发展史的讲解为同学们梳理了戏剧的发生与起源,同时通过一则短片实现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跨时空联动。
其次,代晓蓉教授介绍了数字化剧场艺术形式与观念。她认为在多媒体表演的发展史上,有三个突出的阶段:二十世纪前十年的未来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混合媒体表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借助电脑技术的表演。随后指出,多媒体数字技术介入到剧场艺术领域以来,多元、同步和无限扩张的数字化技术语言赋予数字剧场以音乐性、知觉性、建筑性相互混杂的动态复合结构。而虚拟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之一,在数字剧场中,身体大多以虚拟身体、机器人、半机械人或是数字重影的面貌出现。虚拟影像的介入使多种空间元素并置于同一剧场空间之中,从而拓展了剧场艺术的空间边界。在真实的空间中,心理现象或情感性的现象以物理真实的方式呈现在真实空间中。不同时空中的对象共时性存在于同一戏剧空间之中,时间成为空间的第四维度,与空间并置起来,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将剧场艺术的三维空间世界拓展至四维。
最后,代晓蓉教授为同学们展示了她的数字化艺术剧场作品,如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倾力演绎,数字媒体学院师生进行多媒体设计的《丝路之乐·唐韵回响》作品,高度还原了一千两百年前唐韵之趣、唐韵之乐和唐韵之美,以学术的态度谱作了一场教科书式的中国唐代的音乐盛会,重构唐代丝路乐舞,回望中华千年历史,深刻展现了盛唐乐舞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互融。同时,代晓蓉教授也通过短视频展示了如何使用AIGC进行艺术创作,并表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已然到来。在肯定人工智能能够为艺术创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但仍需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行业的未来做出了展望:首先要完善人工智能与艺术应用模型算法,其次是人工智能演变出艺术形态的进化。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创新,以科技的方式改变了社会和文化的生态。它不仅拓宽了艺术领域的空间,还帮助人们把技术发展和艺术创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公众的创造力,让艺术变得更加科技前卫。
讲座最后,周韧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对于新传同学而言,艺术与传媒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像国内的如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开设了传媒艺术方向的博士点,新传重要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也设有“传媒艺术”的固定栏目,同学们的关注点也可以聚焦到这些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并结合赏鉴大量实践作品,必然会有别样的学术发现。之后的互动环节,代晓蓉教授也对在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最后,在各位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蔡羽桐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