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娜教授
京剧唱腔与流行唱法融合的探析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在流行音乐的范畴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尤其是近年来,不少戏曲唱腔与流行唱法融合的流行音乐作品公开发行或演唱,有形成类型流行音乐的趋势。那么如何将戏曲唱腔与流行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是值得我们探析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探析的过程以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唱法分析。民族化的流行音乐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越来越多作品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在将来会形成新的融合性的流行唱法。
高祥荣教授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发展与定位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的开端;1994年《中国播音学》的出版问世,标志着中国播音学科的建立。从播音员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从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建立首家中文播音专业,到如今众多高校建立播音主持专业,播音主持学科及专业得到长足发展。作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一方面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另一方面其重要属性又是艺术性。所以播音主持专业分布在各高校不同的学院中,其学科定位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王砾玉副教授
提升形体表现力的表达技巧
形体表现力是演员必须具备的创作素质和能力。舞台上,个人的气质、性格或者其它内在状态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节奏、动作质感体现出来,动作的内在质量和外部形态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动作符号。影响形体表现力的因素除了形体要灵活可塑之外,作为身体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情训练、动作节奏训练和动作质感训练是提升形体表现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对形体训练有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形体表达的活力,唤醒感官,把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真实、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
张捷诚国家二级演员
演员与观众——对当下表演教学、演出的考论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演员是行动的体现者,也可称为大师。在众多戏剧构成要素中,“演员”和“观众”是截然分不开的。简言之,一部戏的演出决定着观众的真实反馈,同时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当今话剧舞台表演中,从观众视角出发,研究受众群体应该重视的接受原理问题,以及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期待着话剧能够充分的发挥中国本土化的特色,通过精心的创作、演出,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王翔宇副教授
信息组织与本体设计:影像的修辞性
影像的真实性构建了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高强度意义表达,因而可作为语言并具有修辞性。影像修辞主体是故事。构建中国文化影像修辞系统要策略地进行信息组织并发掘影像视听设计的力量。
韩晓晔副教授
Breaking进入奥运会视阈下我国街舞的发展
Breaking(霹雳舞)是从美国的平民区走出的舞蹈,仅仅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就迅速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并不断壮大发展,2024年巴黎奥运会霹雳舞“入奥”标志着街舞将迎来一个新的征程。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街舞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本文先就街舞与体育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就街舞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探究,希冀能为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文化发展国情和百姓们需求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街舞艺术发展道路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韩晓晔副教授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亚文化视域下中国街舞舞者自我认同研究
街舞,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从美国城市中贫困黑人的舞蹈一步步走到国际奥委会同意将其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逐渐被我们所关注和熟知。街舞这个带有“叛逆”和“新潮”的因子的“舶来品”,在诞生之初,曾受到主流文化的抵触,却能够在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势必要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舞者在文化认同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先就街舞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行具体阐述,然后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对中国街舞舞者的自我认同详细探究,希冀能为街舞在中国本土化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赵贵胜副教授
20世纪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视觉表征
视觉符号是动画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载体,上世纪中国动画以独特的东方视觉形象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为中国动画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这些作品因创作者的不同而面貌稍有差异,但在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又形成了统一的视觉表征。形象创造上的象外之象,时空表现上的虚实相生,场景营造上的情景相融以及角色塑造上的写意抒情让中国动画呈现出和外国动画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觉意象。
唐剑威副教授
透过表演教声音
随着现代舞台欣赏美学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什么才是好的戏剧演员声音训练,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停的核心问题,同时对于现代演员发声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改革的要求。由于我国也正在经历一个戏剧艺术审美观念变革的时代,由过去的单纯接受俄罗斯优秀的戏剧教学发展到向世界优秀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学习和借鉴,戏剧的现代审美越来越趋向于自然而富有美学张力,演员的个人魅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正与传统的理念发生着激励的碰撞。
赵娴讲师
追根溯源:动画电影声音设计的创作本质
动画的本质在于创造。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类别,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想象力的电影类型。它能够帮助观众实现从真实到虚拟之间的跨越,为现实世界打开了一个渠道和缺口。由于动画电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得这门艺术的声音从有声片一出现就有了自己的优势。声音赋予动画以生命,更会以区别于真人实拍电影的声音设计方式,为动画电影建构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声音世界”。
王浩宇讲师
大友克洋的创作精神研究
日本动画界三大导演——宫崎骏、押井守、大友克洋蜚声海外,作品良多,一度代表了日本动画的最高水平。其中大友克洋是最特别的一位,他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攻读大学,而是凭着过硬的漫画技术只身闯荡东京,经历过最艰难的生活历练,使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观赏性都独具特色,本文从思想内核与技术外沿出发,探索大友克洋导演的创作精神。
张熙闵讲师
传统工艺美术在国漫中的觉醒及其机遇
以往一直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是供奉在象牙塔尖的高端民间手工艺,与当代青年人喜爱的新潮文化距离较远。然而,从国漫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可喜变化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正在得到迅速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美术要素涌现在最新的各种动漫作品,这其中有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及民族自信心提高方面的原因,但更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生态环境逐渐成熟完善、专业创作和设计力量储备充足以及工艺美术自身的发展需要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和梳理这些新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国漫”同传统工艺美术的关系,既能够使我们看清工艺美术的文化辐射力属性,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工艺美术在信息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由此,我们期待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助力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于我们社会形成更强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凝聚力。因此,本文以“国漫”为视角,重点关注传统工艺美术在新兴动漫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原因,希望籍此能够管窥到工艺美术文化的未来发展的方向。
叶珽讲师
向死而生与生命轮回:《老鼠也能上天堂》中的生命教育
捷克定格动画电影《老鼠也能上天堂》斩获了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最佳动画片奖,在其简单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为孩子们演绎的生命教育。整部动画通过“向死而生”与“生命轮回”两大内核为孩子们展现了浅显易懂的生命教育故事,也为探讨生命意义的全年龄动画作品提供了一部上佳的范本,其中的美育启示亦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甘圆圆讲师
论细田守动画电影的空间叙事
细田守作为日本动画电影的中流砥柱,执导的动画电影注重空间叙事,运用多线索空间叙事来传达影片主旨。其影片中经常有意打破线性时间框架,将明确的时间点、主角的情态描绘和肢体反应作为空间的转换方式,明显特征的空间连接和时间结构处理则依附于叙事空间的特性,均有着强烈的日式东方文化烙印。同时,细田守还打破了传统单一视角的叙述模式,运用物理空间对心理空间的映射,强调空间的隐喻性表达,同时结合影片的主题完美诠释了“创作电影是表达世界仍有希望的一种途径”这一重要创作理念。
刘静讲师
5G时代VR技术碰撞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新探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软实力,是革命先烈为新时代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弥足宝贵的精神遗产。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史,是支持时代发展的原始驱动力。红色文化具有无限的文化创造力,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红色文化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虚拟现实技术(VR)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以“看、听”为主,吸引力不足。而VR技术可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交互感,提高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同时,5G时代的到来给VR带来巨大的助推力。将5G与VR技术紧密结合,由虚拟走向现实,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朱玲莹讲师
Belt演唱风格的艺术特征
本文以百老汇音乐剧的“Belt”呐喊式唱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Belt”唱法的声音有力量且接近说话音色,声音可塑造、歌词可向台词那样去表达,从而使唱段更具戏剧性。梳理了“Belt”唱段具有的音乐特征,音乐动机的“重复”、旋律的“线条性”和“节奏性”。强调了呐喊式唱法的核心是各声区的实声演唱。提出“Belt”唱法有助于开发嗓音的潜能,适合对嗓音能力有高需求的群体,如主持人、戏剧演员、教师等等。
高已原实验师
论演员的艺术感觉
艺术感觉这一概念在表演领域艺术创作和实践中经常被提及,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鲜有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演员的艺术感觉进行理论性研究,分别是梳理演员艺术感觉的概念、挖掘演员艺术感觉的作用和探讨演员艺术感觉提升办法。意图对艺术感觉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明晰,同时有效指导演员艺术感觉进一步提升以及为表演教学当中演员艺术感觉的培养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刘俊工程师
当代华语电影海报中书画元素的设计表现
随着华语电影从内容到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愈发的产生影响力。在全球化大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华语电影对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凝练、提取以及巧妙地运用于当代华语电影海报设计之中极大地使民族性和艺术性日益凸显,不仅激起国内电影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与 精神。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书画元素内涵、应用价值等方面的阐述,探究中国传统书画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并以黄海一批优秀海报设计师作品进行分析,以期创作出具有民族个性和特色的中国风格电影海报设计作品。
谢敏之助理实验师
科幻片中的未来主义美学及启示
未来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是对社会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与研究的社会思潮,表现出了对年轻、速度、技术和力量的偏爱,这与一直深受大观众喜爱的科幻片有许多相通之处,科幻片满足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想象与好奇,同时也蕴含着人类对于未来生活与哲学的思考,其表现出的赛博朋克、极简主义、末日废土等美学风格都能映射出未来主义的影子。故本文将对科幻片中的未来主义美学元素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从中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