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电子游戏创意与写作”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时间:2022-11-24浏览:14设置


20221119日下午,“电子游戏创意与写作”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文馨楼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学位点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杜梁、Bilibili游戏高级文案策划望越、趣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影视动画及游戏导演肖骅滨老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林晓琳老师受邀参与线下研讨,影视传媒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与本次会议。

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为工作坊开幕致辞,并在致辞中指出,工作坊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及时对游戏作为产业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院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工作坊上半场发言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任赵宜副教授主持。

杨俊蕾教授以“电子游戏、写作与课程设计”为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游戏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差异:第一,在作品层面,游戏作品对文案的可实现性有更为明确的要求,文字美感的需求让位于文案功能的实现;第二,在作者层面,文案创作是集体性的创作并非风格化的写作,对作者性的强调或有可能破坏玩家的沉浸感;第三,从读者出发,提出游戏玩家的消费者身份和第一视角;第四,在世界观层面,谈及游戏文案的世界观后置、玩法先行以及文学性在游戏中的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游戏课程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电子游戏策划与写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并提出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价值。最后,从游戏美学出发,提出“头脑娱乐,情感愉悦”的游戏终极要义。

杜梁博士以“开放世界游戏的空间设计与叙事构思”为题,指出了开放世界游戏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强调空间设计,忽略叙事,并提出如何提升开放世界游戏的叙事性的疑问。第二,游戏空间设计如何回到现实并与现实产生勾连。第三,开放世界游戏减少了台词无意义、展出节奏慢等困难。最后,杜梁博士提出,中国优秀游戏作品或许能成为开放世界游戏设计的理论资源,中国游戏需要先摆脱西方设计思路,再谈“自研力”的问题。

望越老师以“游戏剧本写作泛谈”为题,以养成游戏为主要示例,分享游戏制作中的基础信息,并提出游戏创作中的三个主要部分:第一,在世界观中确立核心矛盾、题材与风格,搭建好世界观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即人物、在哪里、做什么;第二,在人设上进行明显的外化设计,通过重复台词、强调喜好特征的方式让人物更具记忆点。第三,在剧情设置上,丰富画面表现形式,增添与观众的互动性,将铺垫先行露出,为游戏整体增添趣味性。随后,望越老师提出要先确定养成类游戏的核心玩法,根据玩法设计表现形式,并指出养成类游戏的六个创作点:写作、代入感、互动与陪伴、角色的成长、亲密度的逐步提升、语音的变化。最后,望老师分享了“剧本杀”、沙盒游戏等其他类型线上线下游戏的特点。

肖骅滨老师从自己的从业经验入手,分享了游戏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他提出策划、美术、程序是游戏制作的“铁三角”,游戏的开发是一个反复推倒、重新建立的过程,游戏文案策划人员必须率先建立起较强的“开发意识”与“游戏思维”,保证以世界观的需求为第一需求进行制作。

林晓琳老师以“产教融合背景下编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为题,首先提出影视编剧教学中的三个常见问题:不会讲“能看的”故事;不会“为观众”讲故事;没有生活体验,逻辑不自洽。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列举了两个在产教融合项目中的案例,并提出了四个编剧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第一,项目制教学——实践项目进入课程;第二,行业性指导——行业人员与教师共同教学;第三,市场化检验——全媒体平台、播放量与奖项;第四,工作室机制——搭建多元融合的实践平台。最后,林老师回归游戏写作,提出游戏写作应该与游戏项目、行业人员、游戏体验深入融合。

下半场专题研讨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主任郑炀副教授主持。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师钟芝红博士作为发言人,根据本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本学科开设游戏专业相关课程的层次、目标、难点与重点,分析当下国内外课程设置的案例与范本,针对剧本叙事与格式进行探究,并针对教学侧重点与具体写作问题与专家交流。

在讨论环节,杨俊蕾老师针对课程开设的具体面向、教学设计、课时分布、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肖骅滨老师回应了相关问题并指出,开设相关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游戏开发流程的整体性意识,以此来对应行业的现实需求。望越老师针对游戏剧本写作方面的节奏把握、节点设置的技巧和实际创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指导。

最后,主持人郑炀老师向到场的学界业界专家在此次工作坊中的精彩发言与宝贵建议表示诚挚感谢。本次会议历时三个半小时,行业专家与学界专家围绕“电子游戏创意与写作”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分享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科专业的巩固建设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撰稿:邓然、摄影:赵逸伦


 

 



 

 

 

 

 

 

 

 

 

 

 


返回原图
/